学工管理建设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呢

  • 小编
  • 2023-09-11

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每个高校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学校的业务特点、发展机遇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分析一下普通职业院校的业务特点:

(1)管理相对松散,行政部门、教学院系相对独立,业务耦合度不高;

(2)目标不同,各专业、行政部门考核指标不同,对预期差异较大;

(3)业务特点多样,各业务单元的需求易变化;

(4))柔性管理,更多依赖于价值观驱动,部门间协调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的业务特点,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化起步较早,不同的系统建设于不同的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架构和标准规范;

(2)已有系统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应用依赖性较大,并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不适合完全推倒重建。

因此,先知科技基于五年的高校信息化经验积累,认为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需整合行业最先进、成熟、前瞻的技术手段,基于“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采用“集成+服务”的模式进行建设。

学工管理建设方案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未来的主要发展主要围绕在:应用服务中心、可配置型智慧校园、物联网校园、大数据处理、互联网+高校、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层面展开。

学工管理建设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呢(图1)

学工管理建设方案应用服务中心

智慧校园未来将整合和重构原有的许多业务应用系统,向不同的用户提供部门内部或跨部门的基础服务,让应用系统发挥更为强大的功能。

提供触发式消息推送服务:为各种不同应用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消息推送能力,覆盖了所有应用和所有接收途径,保证消息的快速、安全送达。全面覆盖了每一位用户的每一个终端。可以设置每条消息的接收方式,从基于Web的一站式桌面到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再到手机短信、APP,都可以及时地接收到推送的消息。

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为各个应用提供了单点登录的能力。

提供统一角色管理与访问控制服务:在传统的智慧校园中,不同应用各自管理不同的用户与角色,这并不利于智慧校园的统一化与规范化。因为显然,学校中每位用户的角色是由他在校园中的行政属性确定的,而不是由应用系统确定的。

学工管理建设可配置型智慧校园

随着国家政策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的调整,学校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调整前期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但是却又实实在在的发生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对此十分头疼。在这样的背景下,可配置型智慧校园必将是未来发展与建设的趋势。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改变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学校老师通过后台配置的方式就能构建出需要的新模块,大大的节省二次开发费用,同时学校自主编制能够最大限度的掌握自主性,做自己需要的智慧校园。

学工管理建设物联网校园“一体化”

智慧校园将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改变师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具体的说,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食堂、教室、图书馆、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 实现了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海量信息在物联网平台的聚合而产生新的信息,从而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智慧化的业务和服务模式。

学工管理建设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智慧校园不仅仅可以吸引学校用户融入到信息化校园体系中,在它的背后,每天都在产生和累积海量的数据。海量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关系为基础作信息生产、交换,从而产生的巨大信息爆炸。同时,大数据将产生比现在更有价值的服务模式。

在校园里,智慧校园可以针对每天都在产生与积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从而了解校园中每个用户的心声,掌握校园舆情与热点,实现校园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智慧校园采用先进的智能计算技术,包括信息搜索、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然语言、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充分结合云计算、物联网,捕捉身处教育行业的每一个用户的每一次活动,让机器学习用户,让软件理解用户,使得身处网络结点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校园大脑的一个神经元,智慧校园必定会将信息化校园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工管理建设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呢(图2)

学工管理建设互联网+高校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在智慧校园的架构下,学校将会变成一个更小的局部,校园并非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在在线课程、物联网的环境下,外面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的更大空间,网络空间将会和学习空间合在一起,“网络延伸到哪里,你的学习、科研、生活也能延伸到哪里。”

学工管理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

互联网服务规模日趋巨大,对成本很敏感,而且业务需求的变化也异常频繁,这和PC应用的特点截然不同。现在的系统设计原则是在桌面环境中历时30余年发展起来的,但到了今天已经完全不适应数据中心环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并总结出适用的设计原则。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待软硬件系统。传统的软硬件系统基于桌面环境设计,而今天的数据中心环境有了很多变化,比如应用特点和负载模型、开发模式、评价体系等,这导致了传承至今的设计原则不再适用。云计算技术可为数据中心计算服务,必然成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明确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的接口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一致,“谁产生、谁维护”;建立可以提供整个学院综合查询和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信息,为学校的决策支持积累数据;为后续开发各种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服务,保证新系统建设数据的鲜活性和一致性,不会产生新的数据孤岛。

数据中心作为传统数字化校园“四大平台”的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平台,在新型智慧校园中有了更新的发展。它与应用系统的耦合度进一步降低,同时数据处理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运行动力,未来,数据中心将发挥更高效、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学工管理建设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呢(图3)

学工管理建设学校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德育、考核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信息平台。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学院领导的关注下,学校建立了良好的网络基础环境,校园网络接入CERNET和INTERNET,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和MIS资源,主要建设情况如下: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学校信息化建设多年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形成了百兆与千兆相结合的网络主干结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在标准性、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充性上可以满足下一阶段智慧校园整体建设的要求。

(2)网络基础服务内容丰富

目前学校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网络服务和部门级应用,如EMAIL、WWW、DNS解析、地址映射、DHCP、FTP服务等。

(3)建设了校园中心机房和部分管理系统

多年来学校建设了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学校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各部门、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但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4)信息标准不统一

各应用系统建设于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信息标准规范,并且各自独立,各类有效数据不能进行交互合并、信息难以共享。

教务处学生的学号与财务处、学生处的学号不一致,导致跨部门业务难以进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困难;

学校数据与国家标准、省级标准不同,在数据上报、统计分析时难以与标准规范体系融合;

……

(5)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

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导致管理存在漏洞。

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业务部门,导致其他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学籍变动、人事变动,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财政收支漏洞;

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

……

(6)缺乏信息服务集中展示平台

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导致缺乏协同能力,也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重管理轻服务,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没有良好的应用体验。

学生入学时:对于报到注册流程不能及时获取,迎新现场效率较差;

学生在校时:各类申请服务需要填写大量的重复信息,十分繁杂;

学生离校时:不清楚离校手续审批情况,仍然需要到每个业务部门排队盖章;

老师年底时:年终总结填写,仍要到各个系统去统计自己的工作量、科研情况,不能通过系统统一获取和生成;

……

(7)缺乏数据挖掘分析应用

各个部门的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数据维度较窄,不能站在全校的高度进行综合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全校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指标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

招生率、报到率、就业率统计难,教师职称统计难,欠费统计难;

教师工作量核算,教学、科研工作量无法统计;

学生奖助贷评审,没有参考数据;

学工管理建设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呢(图4)

学工管理建设建设总体规划

建设目的

智慧校园建设是与高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长期、持续的过程。兼顾到历史的、已有的校内信息化成果和积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制定框架,使智慧校园的建设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而不因技术路线变化、管理思路的变更而导致断裂,能够有效形成高校长期的积累。

智慧校园就是通过整合内部资源、积累现有信息化成果,为高校构建核心竞争力提供先进的、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概括起来智慧校园的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制定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各阶段具体实施规划,来指导全校信息化建设;

(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校园网、移动网和物联网的多网融合技术,构建稳定、可靠、安全的网络基础环境;

(3)基于“架构统一、数据融合、应用集成”的建设框架搭建智慧校园的基础平台;

(4)以师生服务为主线,设计和搭建校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在保证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5)丰富健全高校各级人员交流协同的手段,创建教学平台和科研服务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教学服务和科研服务;

(6)规范高校的数据管理、采集和分析方法,做好历史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时性,为领导层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7)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技术,以先进、实用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性。

(8)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学校已有的人力、物理有效划分各类资源职能,提供高效、实用的资源共享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资源共享体系。

(9)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培养、建立、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创造更好的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做学问做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学工管理建设建设原则

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着重坚持如下原则:

(1)安全性: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安全性,从代码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安全机制。代码安全方面,通过成熟的安全测试软件进行了多次的安全扫描与修复;系统安全方面,定期针对其服务器和用户终端操作系统制定详细可行的补丁安装策略;数据安全方面,定期进行数据库安全扫描,及时更新漏洞补丁。

(2)实用、高效、可扩展原则:本项目中所采用的产品,便于操作、实用高效。同时,随着IT技术和学校业务的不断发展,本系统将会发生各种变化,系统设计必须能适应这种变化,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的结构、配置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该平台有一定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

(3)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标准,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整个系统能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4)需求、风险、成本折衷原则:任何系统都不可能一直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在设计系统时,在需求、风险和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和折中。同时,要尽量保护已有投资。

(5)整体设计原则:本次建设项目只是是一个基础工作,在设计系统时,必须为以后的建设保留接口,方便扩展,能保证后期建设的方便。

学工管理建设建设思路

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学校内的信息孤岛,其核心是在人、流程和信息三个层面的全面整合。智慧校园应该能够为全校师生员工及校外用户提供统一的、一站式的服务渠道;能够将学校各种业务流程穿接起来,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应用系统间的公共信息的共享和统一,建立校级统一共享数据中心。

本方案提出建立在基于SOA的全局服务模型基础上,以数据整合、应用整合、门户整合来构建学校智慧校园。

我们针对学校前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在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学工管理建设以系统整合为核心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式上,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模式的争议,即大集中模式和整合模式。

大集中模式是采用类似于ERP的大集中建设思路,统一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所有的应用系统建设在同一个平台上。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各应用系统天然地成为一个整体,不存在系统整合问题,系统运营维护也比较方便;其缺点是建设周期长,系统风险集中,对开发商要求高,系统整体架构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要全面,否则系统出现的局部问题会对整个系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集中模式适用于业务需求清晰、核心业务流程比较固定的系统。

整合模式则采用分散建设的方式,各应用系统建设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选择市场上最适合学校需求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以满足业务需求为主,不要求统一在一个平台,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方式的优缺点和大集中模式正好相反,其优点是风险分散,将整体性的系统风险分散到各个单个系统中,单一系统故障不会影响整个大系统的运行,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建设策略,其缺点是存在大量的系统整合问题。因此,整合模式适用于业务需求多变,需要逐步建设的系统。

考察我国教育信息化IT领域,目前还没有一家供应商能提供覆盖智慧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而高校的智慧校园也需要逐步建设和完善,因此,我们建议采用整合的建设模式,重点通过5个基础平台来实现各应用系统的整合。

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一方面,管理部门的业务处理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比如(科研处)科研项目管理时就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的设备采购信息(来源于设备处);另一方面,许多服务类应用系统需要得到一个或多个管理部门的支持,如离校服务需要得到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利用应用集成平台,可以使各管理系统相互之间共享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功能共享,形成一个整体,为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持。

通过公共数据平台实现核心数据的共享

它们既是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提供者,又是数据使用者。一方面,管理类应用系统将产生某些核心数据,它将作为公共数据平台的权威数据源,为公共数据平台提供这些核心数据,比如人事管理系统是“教职工基本信息”的权威数据;另一方面,应用系统需要从公共数据平台获取数据,如科研管理系统就需要从公共数据平台中获取参与科研课题的教师的基本信息。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

各应用系统的用户管理、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都统一由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进行管理,在技术上实现集中管理模式,在管理上采用分级授权模式。

通过综合服务门户和移动校园门户实现单点登录和门户整合

综合服务门户要实现所有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用户一次登录后可以进入所有的应用系统。

以服务建设为重点

随着学校的管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应用系统不仅要支持核心管理流程的处理,同时也要支持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首先,它们主要是面向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如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都是由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工作人员使用,用于支持其日常管理活动,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功能也会延伸到全校师生,比如教务系统要向学生开放网上选课的功能,人事系统要向教师开放人事信息查询等功能。

应用系统不仅仅局限于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同时也需要与与其他部门应用系统进行业务协同和数据交换。比如学生管理系统的学生基本信息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等。

全局性的、跨部门的应用系统日益增多,需要与多个应用系统协同工作。特别是面向师生的服务系统,如迎新服务、离校服务等, 

因此,智慧将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以服务建设为重点,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按照用户的需求、使用习惯等因素重新进行封装,为学生、教师、领导等角色提供个性化的功能服务。四.总体框架设计和技术路线

学工管理建设总体架构

(1)IT设施和云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综合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备份务器等构成的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数据汇聚、运行支撑环境。

(2)基础支撑平台: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综合服务门户平台、统一消息平台、内容管理平台、统一支付平台、地理信息服务、移动平台等,以上平台对上层应用提供身份识别、内容汇聚、消息传递、内容管理、移动应用等提供支撑。

(3)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包括数据共享中心、数据交换平台、数据监控系统、元数据管理等,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完成大量数据的ETL过程,给综合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数据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数据交换的状态,实现数据交换的可视化管理。

(4)统一开发运行平台:综合应用和综合服务系统需要一个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平台来支撑,同时业务流程和管理的变革无处不在,需要有一个灵活、快速适应业务变化的开发平台来保证应用按需定制。系统开发运行平台包括报表工具、工作流引擎等。业务流和数据流提供一个通用的通道,通过标准的Web API接口,应用系统可以提供服务接口和数据交互接口。

(5)综合应用:综合管理主要围绕学校的教学、学生管理、办公及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基于统一平台的综合应用系统,并通过数据平台和门户平台,和现有管理系统完成信息的集成和流程的整合。

(6)学生综合管理:学校学生管理事务由于管理的学生数量多,加上业务要求变化快,往往在管理上需要协调多个部门来完成一项事务,比如德育、迎新、离校、奖学金等事务,所以系统的各项管理功能需要从学校整体角度来考虑,不能简单的以部门或者以学生类别的方式进行独立管理,否则学校一方面建设系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重复建设某一系统。 

(7)教学综合管理:教学管理给学校教务部门、教学院系、教师、学生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统一的网上工作平台,涵盖教学管理各方面,为学生教学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实时、方便的各项管理服务;通过基于网络的管理,促进教学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用户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分析工具,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质量。主要覆盖课程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实践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管理、教材管理等。

(8)教师综合管理:专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覆盖人才选、用、育、留的全过程,提供一体化的管理以及面向教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主要覆盖人事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师德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职称管理、考核管理、科研管理、科研上报等。

(9)协同应用:协同应用服务主要围绕高校的4大核心业务内容——即教学、科研、德育、教师综合考核,主体内容定位在“协作服务”和“过程支持”上,通过人际协作过程的信息化,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考核能力服务。

(10)综合分析:学校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将学校业务的发展和推动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教务、学工、人事等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都只是围绕各个业务部门或单元的业务,学校尚未建立覆盖学校整体情况的综合查询,校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无从了解学校整体校情,业务系统更无从谈及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综合分析即是利用数据抽取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等数据仓库技术手段,梳理校情数据、积累信息资源、规范信息管理、加强教学的质量监控,促进学校各部门协调运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11)综合服务:通过校园综合服务门户体现面向师生、领导、合作学校、校友等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面的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所有提供的功能和应用通过综合服务的形式对外发布,服务内容面向服务对象进行设计,在学校综合服务门户平台上进行展现。

服务主要以教学、科研、德育 、教师考核、管理、公共服务、校园文化生活、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智慧服务,服务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七种:

教学服务:为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提供的数字化服务;   

科研服务:提供科研和教研活动提供的数字化服务;

德育服务:提供学生基础考核,德育分析服务,多维度的对学生考核,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

教师考核服务:提供教师多种维度考核,实现老师职称评价,多维度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

管理服务:提供各类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服务,包括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管理、校务办公管理等;

文化生活服务:提供支持校园文化生活的服务,如校园社区交流、后勤智慧化服务等;

社会服务:提供面向社会提供的数字服务,主要包含校企共享信息服务、远程培训服务等;

决策支持服务:为校领导和学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智慧校园支撑环境体系

(1)智慧校园安全体系:建立校园信息化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2)智慧校园信息标准体系:为各个系统定义统一的标准,包括信息标准、编码标准、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提供日常运维服务,是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规范、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3)智慧校园运维管理体系:包括系统监控、系统管理、项目管理、维护服务等,是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

技术路线

采用基于SOA的体系结构

先知科技系统开发采用SOA的架构来进行设计和开发,SOA是当前先进的软件设计架构,采用基于服务的设计理念,遵循SOA相关标准与规范(服务组件架构 SCA、服务数据对象 SDO),来解决异构系统间的集成,建立学校的WebService服务库和服务管理平台(SMP),为教师、学生、行政办公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软件代码的重用性,降低学校对IT资源的投资。

应用程序的编程语言

本系统采用前端后端独立分离技术

(1)前端使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的Vue来开发。组件式开发模式是的维护效率高,界面优良的美化性好的框架。是一个轻量级的MVVM(Model-View-ViewModel),其实就是所谓的数据的双向绑定;数据驱动和组件化的前端开发;通过简单的API就能实现响应式的数据绑定和组合的视图组件指令。

(2)服务器端采用流行的.Net Core开源框架,.NET Core是微软提供的一款开源的开发框架,★支持跨平台可以在Windows、Linux和macOS等系统上开发和部署,★实现多平台应用。并且可以在硬件设备、云服务、嵌入式\物联网方案中进行使用。.NET Core具有以下特性:跨平台:可以在Windows、Linux、macOS操作系统上面运行。跨体系结构保持一致:在多个体系结构(包括 x64、x86 和 ARM)上以相同的行为运行代码。灵活的部署方式:可以包含在应用或已安装的并行用户或计算机范围中。可搭配 Docker 容器使用。Portable applications(便携式应用),这种部署机制和传统的.NET Framework相似,只要目标平台上存在.NET Core Runtime即可。Self-contained application(自宿主应用):顾名思义,这种部署机制将应用和运行时共同打包,即便目标平台上没有安装.NET Core Runtime也能正常使用。命令行工具(CLI):包括可用于本地开发和持续集成方案中的易于使用的命令行工具。兼容性:.NET Core 通过 .NET Standard与 .NET Framework、Xamarin 和 Mono 兼容。开源:.NET Core开放源代码,使用 MIT 和 Apache 2 许可证,由 Microsoft 依据 .NET Core 支持提供支持。

(3)系统数据库层采用原生sql封装的orm框架,具有和EF相似的功能。原生sql是一个在性能、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数据层框架,相对于EF来说,原生sql更容易掌握,更容易进行sql优化,提供系统效率。两者开发效率差不多,但原生sql更容易维护。原生sql能进行一些细粒度的优化。

(4)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存储,所有数据库的设计,都采用SQL SERVER进行,并且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对象实体的设计,最后将对象持久化到数据库中,这样能够将整个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统一的数据存储

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Oracle数据库,能够实时的沉淀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保证面向学生、行政管理人员、领导所能查询到的数据时实时、精确、唯一的。特别是每年都需要进行各种信息统计、报表等,对数据的准确度以及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而系统很好的解决了数据传递的实时性。

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

采用面向对象组件化设计,基于跨平台业界标准,完全独立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开发环境。在设计和开发上需提供多种组件服务:公用组件和应用组件。基础服务提供独立于业务的公用组件,如工作流引擎、服务引擎、消息引擎、菜单管理引擎、电子表单、格式转换、个性化订制等;基于对业务功能的抽象,建立可重复使用的应用程序“业务对象”(应用组件),利用这些组件,构建分布式应用系统。另一方面,组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插拔性,可以大大加快软件开发的速度,降低了软件开发和再开发的成本,提供了系统良好的可伸缩性,使系统轻易地组合与拆分其功能模块。

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结构

系统开发及运行结构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Web层负责对应用的展示,应用层封装业务逻辑,数据库服务层提供联机事务处理。在三层架构基础上,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加上服务容器的体系架构,支持各层之间的松耦合,从而做到服务到业务流程可配置和可重构。将其它应用包装(Wrap)为服务,有效、无缝地接入到服务容器,实现与其它应用程序集成。

采用基于VS的集成可视化开发环境,集分析、设计、构造(开发/编译/测试/打包)、部署、测试等于一体,从需求分析、设计到代码自动生成,均在统一的开发环境中完成,实现了开发过程的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从需求到实现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系统集成接口

通过开放的体系架构模式,能够为第三方软件提供相关接口、开发规范、源代码,并为学校提供综合服务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等二次开发的接口规范、相关技术文档等。

跨平台支持

平台及应用采用B/S分布式软件架构,所使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系统,均为当前IT行业内主流软件系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面向组件技术等,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可以使系统内部在结构依赖性上降至最低,同时可以部署于Windows、Unix、Linux等高安全性操作系统。系统均支持IPV6\IPV4双栈式网络互联,可以在IPV4和IPV6网络环境中稳定运行。

学工管理建设规划内容

信息标准建设是学校智慧校园项目的重点之一,对推进项目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所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保证和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信息标准相兼容。

信息标准是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全校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信息标准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需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学工管理建设目标

学校信息规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严格遵循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各项国家标准、教育部颁布的2012版《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同时在参考国际上通行的软件开发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协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规范。

信息标准建设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可管理性,提供能灵活调整信息标准的管理和维护工具,能够与教育部现有和即将推出的符合颁部标准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配合使用。

学工管理建设具体目标为:

(1)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

(3)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